11月21日,品保委法律工作组与北京市律师协会商标法律专业委员会(下称“北京律协商标委”)合作举办了商标热点问题研讨会,围绕第35类商标保护问题和商标恶意抢注的民事责任问题进行讨论。八十余名品保委会员企业代表通过现场、线上方式参加。
首先,品保委法律工作组副主席陈永明和北京市律师协会副会长胡占全做开场发言。陈永明介绍了品保委的基本情况,并表示此次与北京律协商标委的合作旨在探讨商标法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希望通过深入交流,能为会员企业在商标申请注册及保护方面提供清晰的指导。胡占全表示品保委和北京律协商标委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知识产权司法改革工作的持续进步,并在打击侵权假冒领域做出了显著的贡献,期待之后与各位共同见证知识产权保护的新篇章。
在北京律协商标委副主任徐洁主持的分享环节中,北京律协商标委副主任张颖通过分析跨世纪商标争夺战案例,详细讲解了“药品销售”、“药品批发或零售”及“推销替他人”在法律实践中的界定与差异,明确了药品销售行为的商标使用及第35类服务的特点;北京律协商标委副主任申健则总结了“为他人推销”服务的司法实践,深入探讨“为他人推销”的文意,由此提出相关思考与建议;北京律协商标委秘书长田龙聚焦于35类商标保护的司法实践争议,通过具体案件分析了驰名商标跨类保护的复杂性和35类商标性质定位的不明朗;北京律协商标委副主任肖越心从行政案例视角解读了第35类“替他人推销”服务中“替他人”的含义,强调了该服务的本质是为提升他人商品销量而提供的非销售性服务。最后,北京律协商标委副主任商家泉讲解了恶意抢注行为的法律评价,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其法律性质及司法实践中的处理,为理解和处理恶意抢注行为提供了法律视角和实践参考。
在点评环节中,中央财经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数字经济与法治研究中心联席主任杜颖和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原法官蒋强围绕35类商标保护在司法实践中的争议进行了深入讨论。他们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当前35类商标保护面临的挑战,如区分表的作用、类似商品的判断标准等。他们指出,司法实践中对于35类商标的保护需综合考虑个案情况,尊重市场实际和商业主体的使用方式。同时,他们也提出了解决新业态、新产品、新服务带来问题的建议,并期待在未来能够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
在会议互动环节,与会人员提出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得到了课题组团队和嘉宾的详尽解答。例如跨国集团子品牌的商标管理争议、电商广告中商标使用的问题、商标维权与抢注以及商标分类与商标审查等问题。最后,北京律协商标委主任郭东科对本次研讨会做总结。